总访问量:
靳启祯,April 2, 2019
3月29日,应黄建特任副研究员邀请,南京大学曾罡副教授来本实验进行学术交流,并于29日下午做了学术报告。曾罡副教授分别于2006和2011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至今在南京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板内玄武岩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深部地幔岩性组成。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EPSL,GRL,JGR,CG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
曾罡副教授本次报告的题目是“板内玄武岩成因与地幔岩性约束”。放射成因同位素数据表明板内玄武岩地幔源区存在不同的化学端元(DMM,EM I,EM II,HIMU),这些化学端元的形成被认为和地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地幔有关,因此利用板内玄武岩成分推测地幔岩性组成可以很好地将地幔化学端元与再循环过程联系起来。曾罡副教授介绍了多种鉴别玄武岩地幔源区岩性的方法,并就熔体-大洋/陆岩石圈反应(南海、东北),熔体-橄榄岩捕掳体反应(南京)以及熔体-熔体间反应(福建、山东)过程做了详细的研究实例分析。他认为利用更合适的地球化学指标鉴别地幔中不同岩性,并将岩性演化规律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相结合可能是玄武岩研究的未来方向。报告结束后,曾罡副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玄武岩研究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