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访问量:
涂子阳,Sept. 30, 2025
报告首先明确研究背景与争议焦点:榴辉岩中次生矿物的成因存在 “地幔交代” 与 “初始部分熔融” 两种假说,且次生矿物常掩盖榴辉岩原始成因信息,同时金刚石多发育于次生矿物集中区域,厘清次生矿物来源对理解地幔过程与金刚石形成至关重要。
为验证假说,研究以代表性样品为核心展开分析。选取 Roberts Victor(RV)榴辉岩与 SS2 榴辉岩(新鲜 I 型榴辉岩,含大量次生矿物与熔融脉)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RV 榴辉岩分为 I 型(次生矿物多,单斜辉石富集微量元素)与 II 型(次生矿物罕见,单斜辉石亏损微量元素),为对比分析提供基础。
图1-RV榴辉岩次生矿物BSE照片。a为I型次生矿物,主要与cpx熔体有关,b-d为II型次生矿物,受cpx和grt的熔体共同控制。
在次生矿物成因研究中,报告通过多维度证据否定 “地幔交代” 假说,支持 “减压驱动初始部分熔融” 理论。岩相学上,观察到单斜辉石(Cpx)熔融区、石榴石(Grt)反应边及二者混合区域均发育次生矿物,且存在大量海绵状单斜辉石;矿物学与元素分析显示,次生矿物(如海绵状辉石、钾长石、角闪石等)分别源自 Cpx、Grt 或二者混合,微量元素特征反映榴辉岩熔融成因,而非地幔交代;Mg-Fe 同位素分析则表明,次生矿物同位素组成介于原生矿物(Cpx 与 Grt)之间,未见地幔交代特征,进一步佐证熔融成因。同时,研究明确熔融机制:寄主岩浆(类金伯利岩)捕获榴辉岩后上升,导致压力显著降低,驱动 Cpx 成分变化主导的减压熔融,熔融程度在 1%~5%,熔体富 K、富挥发分,玻璃成分与 “交代玻璃” 一致。
在榴辉岩原岩属性研究中,报告通过元素分析及 Mg-O 同位素证据,提出 RV 榴辉岩源自俯冲洋壳,且具有不均一性:I 型榴辉岩对应洋壳的 MORB 单元(如熔岩 - 席状岩墙,形成深度较浅),II 型榴辉岩对应洋壳的堆晶单元(形成深度更深),否定 “II 型由 I 型熔融形成” 或 “II 型结晶自软流圈熔体后交代形成 I 型” 的观点。此外,研究还发现 Δ⁵⁶Fe_Cpx-Grt 与石榴石的钙铝榴石(Grossular)含量存在强相关性,提示石榴石成分对 Fe 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有控制作用。
图2-橄榄岩熔体和榴辉岩熔体的Fe同位素组成随着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图。
结论:榴辉岩次生矿物是减压驱动初始部分熔融的产物,与地幔交代无关,其熔体可作为硅 - 碱交代源区并关联金刚石成因;RV 榴辉岩源自俯冲洋壳,I 型与 II 型分别对应洋壳不同单元,反映洋壳不均一性;Fe 同位素矿物平衡分馏受石榴石成分影响。
你必须登录之后才可以参与讨论。